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】
毗舍离(梵Vaiśāl^)
中印度的都城。位于恒河北岸,与南方的摩揭陀国相对峙。又音译为鞞舍离、毗耶离、吠舍厘等。意译广严城。佛在世时,此地系跋祇人(离车族)的都城,佛屡屡行化于此,尝说《毗摩罗诘经》《普门陀罗尼经》等,教化维摩诘、庵没罗女、长者子宝积等人。《八大灵塔经》亦以此地为八塔址之一。
相传毗舍离人曾为迎请即将入灭的阿难,而与摩揭陀国产生纠纷。阿难乃升于恒河上空二分其身,遂止息两国之争斗。佛灭后百十年,阿难的弟子耶舍陀、三菩伽、厘波多等人于此地聚集七百贤圣,举行第二次佛典结集,议论比丘之十事非法。佛灭后二百年左右,阿育王于此地塔中获得许多佛舍利,并将其移往国内。其后,东晋法显、唐朝玄奘巡游此地时,曾见各处圣地建有窣堵波,但其都城伽蓝多已荒废。
据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七所述,毗舍离宫城周四、五里,少有居人;伽蓝数百,多已圮坏,存者三、五;僧徒寡少,多露形之徒。佛舍利塔西北有阿育王所建石柱,高五、六十尺,上作师子之像。石柱南有池,系群猴为佛所凿。附近又有舍利子等证无学果处、佛最后观望吠舍离城处、佛告涅槃期处、千子见其母舍弓杖处,及佛常说法的重阁讲堂基址。城之东南,有大窣堵波,为七百贤圣结集佛典处。距此大窣堵波之南八、九十里,有湿吠多补罗伽蓝,僧众清肃,学习大乘。
今孟加拉西部,巴特那市以北二十哩地的贝沙(Besarh)村,系此都城旧址。距贝沙村北不远的贝卡拉(Bakhra),遗有当时石柱。该石柱虽无刻文,但保存极为完整。玄奘在《西域记》中所记者即此物。
[参考资料] 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一、卷二十五;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》卷中;《五分律》卷二;S. N.Majumdar《Cunningham’s Ancient Geography ofindia》;N. L. Dey《The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ofAncient and Mediaeval India》。